智能集中润滑系统在起重机上的应用

2015-11-26

敖红霞 骆达伟 高勇
(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转炉炼钢厂,杭州 310022)
  摘 要:智能集中润滑系统采用微电脑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,根据设备现场温度、环境等不同条件及设备各部位润滑要求的不同,采用不同油量对各润滑点进行加油润滑。
  关键词:智能集中润滑;可编程控制;自动给油
  0 前言
 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转炉作业区现有冶金铸造用桥式起重机36台,完成铁水罐、钢水罐及连铸钢坯的调运工作。这些设备所处工况环境差,温度高,金属粉尘污染相当严重,导致机械设备磨损增大,由此引发设备故障,影响生产。因此,我们在重要生产作业区80t以上大、中型起重机上安装了多点集中润滑干油泵。这些装置的启停须手动控制,受生产节奏等因素的制约,润滑间隔时间难以控制,很难做到及时润滑;受高温作业环境的影响,油脂在管路中易被“烤干”,引起油管堵塞;每个润滑点的给油为平均供油,导致油量需求小的润滑点油脂过量外溢,而需求量较大的润滑点则出现缺油现象。为满足设备需求,克服以上不足,我们首先在混铁炉进铁水专用140t大型起重机上,试用了新型加油系统即ZDRH一2000型智能集中润滑系统。
  1 系统简介
  智能集中润滑系统可根据设备现场温度、环境等不同条件,或设备各部位的润滑要求,采用不同油量适时对各润滑点进行润滑。其突出优点是改变了传统的润滑方式,采用微电脑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,为智能润滑提供了Z好的解决办法。可以做到实时监控,润滑状态一目了然。现场供油分配直接受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,供油量大小,供油循环时间长短都由主控系统完成;流量传感器实时检测每个润滑点的运行状态,如有故障,及时报警,而且能准确判断故障点所在,便于维护与维修。整个系统通过高压润滑泵将润滑脂注入到相应的润滑点上,油泵的供油压力可达40a,可根据距离远近调节压力,调压范围为0-40MPa。润滑点接口处的给油压力不低于0.5MPa。
  2 安装及调试
  2.1系统安装
  智能集中润滑系统在起重机上的安装布置见图1所示。该系统主要由控制系统、油站、电磁给油器等部分构成。
  1)控制系统:是润滑系统的指挥中心,控制高压润滑泵即油站的启停,电磁给油器的运行,现场信息收集,以及对每个润滑点的润滑状态监控,循环时间与供油量的显示和调节。其相应的声光报警系统还可以做到遇到故障及时报警。
  2)油站:是润滑系统的心脏设备,将润滑脂输送到管路,通过管路及电磁给油器,Z终输送到每个润滑点。本油站配备两台高压润滑泵,一用一备。
  3)电磁给油器:是润滑系统的执行机构,执行主控系统的指令,控制油阀开启、关闭,实时控制润滑点的供油。
  整个润滑系统采用智能环式集中润滑。安装时油路部分的主管路采用5×5、(I)42×4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,支管路采用(1)10×1.5无缝钢管,各活动润滑点采用软管连接。控制线路及信号线路的大车部分采用电缆槽铺设,主小车和副小车的润滑控制线路与小车拖缆滑线并行。油站、电磁给油器等供油装置分别安装于大车、主小车、副小车,供油装置的控制系统安装于电气仓内,防止粉尘污染。
  2.2系统调试
  所有部件及管路安装完毕之后,利用文本显示调节器(参见图2)对系统进行参数设定。系统出厂时设定每4小时供油一次,每次8秒。而根据现场需求,按照有效标准,现混铁炉用1号桥式起重机定为每3天供油一次,即72小时工作制。共设72个润滑点。根据电磁给油器供油量及润滑点所需补充油量,系统的第1~32个点,即大车运行机构润滑点,油量需求相对较大,每次的供油时间设定为10秒;第33~52点为主小车运行机构及卷筒轴承座润滑点,供油时间设定为6秒;第53~72点为副小车运行机构及轴承座润滑点,供油时间设定为5秒。系统参数设定完成之后,在手动和自动两种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了调试。
  3 润滑系统工作流程
  编程输入控制器,当系统有连锁信号输入时,检测油泵参数,正常启动1号油泵,否则启动2号备用油泵。油路打开,电磁给油器根据主控系统发来的指令进行判断,控制各润滑点支油路的通断,各润滑点的流量传感器监控润滑点的供油状态,有堵塞,报警系统动作,输出报警信号,同时文本显示器记录故障信息。供油时间到,主控系统关闭当前润滑点油阀,打开下一润滑点油阀,开始下一点的供油。所有润滑点供油结束,系统进入循环间隔时间,等待下一个连锁信号。主控系统显示间隔时间倒计时数值。系统另设手动控制,以便随时根据需要启动供油系统,对润滑点进行油脂补充。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。系统还设有油位检测功能,如果发现高压润滑泵内油位偏低,控制系统就会报警,提醒补油。这时只需启动电动储油泵,就可将储油泵内经过滤的润滑脂注人到各油站内。
  4 应用效果及评价
  一年多的使用效果证明,整套系统运行稳定、可靠,能自动调整润滑油脂的供给量,减少机械磨损,提高设备使用率,降低油品消耗,延长了维护周期,减少日常工作的维护量,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提高了生产综合效益。
来源:《浙江冶金》2006年第2期